杨宁 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血糖平衡调节
在饥饿初期,机体会通过分解肝脏中的糖原来维持血糖水平。当糖原储备消耗殆尽后,身体会启动脂肪分解过程,以产生酮体作为替代能源供大脑使用。这种代谢切换不仅能够稳定血糖,还可以减少因低血糖引起的虚弱感。
2.神经系统适应性调整
持续的饥饿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分泌更多的去甲肾上腺素。这种激素具有增强注意力、提高心率和促进能量释放的作用,从而使得个体能够暂时忽略饥饿和疲惫的影响。
3.内啡肽分泌增加
长时间的饥饿还可能诱导内啡肽的分泌。内啡肽是一种提升情绪的激素,可以缓解不适感,并使个体感觉更加专注或轻松。这种效应被认为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用于帮助人类在饥饿环境下更好地寻找食物。
4.胃肠道激素调节
饥饿状态初期,胃肠道会分泌一种名为胃饥饿素的激素,促进对食物的渴望。但当饥饿持续较长时间时,这种激素水平逐渐下降,进而减轻了饥饿感和与之相关的不适体验。
5.酮体的抗炎作用
酮体不仅是替代能源,还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可以减少因饥饿引起的炎症反应,进一步降低身体的虚弱感。
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并不是健康的信号,长期的饥饿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以及肌肉分解等问题,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以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