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迟斌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科
1.消化过程中化学物质的变化:
在食物进入胃和小肠时,会经历复杂的消化酶和胃酸作用。这些作用将食物分解成营养物质和较简单的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通常是无臭的,例如二氧化碳或水。而相对具有气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如硫化物或吲哚类物质,主要由细菌在结肠中进一步分解时产生。
2.肠道密闭空间减少气体外泄:
肠道内部是一个密闭的管状结构,且有完整的黏膜屏障保护。空气和气体被严格限制在腔体内,避免扩散至其他组织,这使得体内不容易感知粪便的气味。
3.气体吸收机制:
小肠和结肠具备一定的气体吸收能力,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会被肠壁部分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这减少了肠内容物中的气体浓度,从而降低可能的气味来源。
4.细菌活动的限制:
致臭物质如硫化氢、氨等通常是在大肠微生物分解未消化物质时产生的。在食物尚未到达结肠之前,小肠中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少,其活性也受到胃酸和胆汁的抑制,因此不会显著生成气味分子。
当粪便排出体外后,由于与空气接触增加,挥发性化合物释放速度加快,加之体温逐渐冷却,粪便表面挥发性物质的浓度提高,从而产生明显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