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中的哪些物质可能导致癌症

郭仁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粪便中的某些物质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致癌化学物质:在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中,通过肠道细菌作用可能形成一些致癌物质,如亚硝胺和多环芳烃。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可导致结肠内胆汁酸浓度升高,而这些胆汁酸在细菌代谢作用下会转变为二次胆汁酸,这些二次胆汁酸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2.炎症标志物:慢性炎症被认为是许多癌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粪便中可以检测到如钙卫蛋白、乳铁蛋白等炎症标志物。长期的肠道炎症可能会通过不断刺激黏膜细胞,促使其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增加癌症的风险。

3.短链脂肪酸: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如丁酸,对肠道健康有益,但其不足或失衡也可能与癌症相关。研究指出,在患有结直肠癌的个体中,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水平往往低于健康人群。

4.微生物群落变化:肠道微生物群的异常变化,也称为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癌症。特别是一些特定病原菌,如龋齿卟啉单胞菌,被发现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增加相关。粪便中有害菌的增加和有益菌的减少,会导致肠道环境恶化,间接促进癌症的发生。

5.DNA损伤标志物:在粪便中也可以检测到反映DNA损伤的物质,如氧化性DNA损伤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这种物质的增加提示肠道细胞受到了氧化应激的损伤,而这类损伤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了解家族病史,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