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常用穴位:主要包括睛明、攒竹、四白、承泣等,与眼部周围肌肉有关。对于全身调节,也可结合合谷、太冲等穴位,以促进全身气血流通。
2.治疗频率与疗程:针灸治疗一般建议每周进行1至2次,根据个体症状严重程度和反应调整疗程,通常需要数周的持续治疗以达到明显效果。
3.机理分析:针灸通过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平衡,具有调节神经肌肉电活动的作用。同时,可提高局部组织的供血供氧水平,帮助缓解肌肉痉挛。
4.注意事项:在选择针灸治疗时,应由专业的针灸师进行操作,以避免误伤神经或引发感染。需排除其他潜在病因,如神经系统疾病或缺乏某些营养素等。
合理运用针灸手段可以显著缓解眼周肌肉不自主抖动的现象。也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调节,如保持充足睡眠、减少压力、均衡营养以及适度锻炼,以更好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