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术前评估:在手术前,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以确定血管瘤的大小、位置和供血动脉。
2.穿刺部位选择与麻醉:通常在大腿根部或上肢动静脉处选择穿刺点,局部麻醉以减少疼痛和不适。
3.导管插入与导航:通过穿刺点插入一根细长而柔软的导管,将其缓慢推进到达上臂血管瘤的供血动脉。在此过程中,使用实时X射线透视(如DSA)监测导管的位置。
4.栓塞剂注入:一旦导管准确定位于目标血管,向病变区域注入栓塞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微小颗粒、线圈或者液态栓塞剂,目的是阻断血流从而使血管瘤萎缩。
5.导管撤除与压迫止血:完成栓塞后,小心撤出导管,并对穿刺点施加压力以防止出血。
6.术后观察与随访:手术后需要在医院观察数小时或过夜,以监测是否有并发症,并进行定期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
这种介入手术相较于传统开刀手术损伤更小,恢复期较短,但也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感染、血肿或血管损伤等。术后患者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并按医嘱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