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是否有家族肠胃疾病史等因素。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可能的诱因。
2.实验室检验: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水平检测,以及粪便隐血试验。如果怀疑感染,可以做粪便培养和寄生虫检查。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扫描或MRI可以提供有关肠道结构的信息,尤其是排除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或炎症。
4.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是探查病因的重要工具,特别是排除肠癌的风险。
5.饮食调整:摄入高纤维饮食,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多脂肪,这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6.药物治疗:根据具体诊断,可能需要使用止泻药、益生菌或其他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或抗炎药物。
7.心理因素考虑:压力和焦虑可能影响肠道健康,心理辅导或放松训练可能有所帮助。
定期复诊以监测症状变化和疗效,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适当的生活方式改变和遵医嘱用药有助于缓解症状并促进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