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脑膜炎奈瑟菌为革兰阴性菌,呈肾形或豆形,直径约0.8um。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形态典型。人工培养后,细菌形态可能变为卵圆形或球形,排列不规则。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脑膜炎奈瑟菌营养要求较高,必须在含有血液或血清等培养基上才能生长。最常用的培养基是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该菌专性需氧,初次分离时需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在巧克力血琼脂平板上,35摄氏度孵育24小时后,可形成圆形、无色透明、似露滴状的菌落。
2.抗原特性:
多数脑膜炎奈瑟菌具有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脂多糖抗原和核蛋白抗原。这些抗原在脑膜炎奈瑟菌的鉴定和分型中具有重要意义。
3.感染特性:
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感染人体后,病原体从鼻咽侵入,引起局部感染症状。随后,细菌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并伴随恶寒、发热、呕吐、皮肤出血性瘀斑等症状。大量繁殖的细菌由血液及淋巴液到达脑脊髓膜,引起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导致患者出现高热、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4.传播途径:
脑膜炎奈瑟菌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或粪便而传播。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与患者密切接触,如亲吻、分享餐具或饮料、共享牙刷等。该菌也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特别是口交等口腔性行为。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暴露于污染的水源或未经消毒的医疗设备上,从而被感染。
脑膜炎奈瑟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抗原特性和感染特性,并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对于脑膜炎奈瑟菌的预防,主要措施包括远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注射流脑荚膜多糖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以及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