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国 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针灸科
1.承山穴
位置:小腿后侧,腓肠肌肌腹下缘处,有明显的肌肉凸起点。
功效: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缓解小腿酸痛及抽筋等问题。
方法:用拇指按压此穴,每次持续1-2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
2.委中穴
位置:腘窝正中央(膝盖后面凹陷处)。
功效:清热除湿、舒筋活络,是治疗腰背下肢问题的重要穴位。
方法:采用按揉方式进行刺激,每天按压3-5分钟,对于缓解膝盖后侧疼痛效果显著。
3.悬钟穴
位置: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
功效:强筋健骨,常用于治疗下肢痉挛、麻木或筋脉疼痛。
方法:可用食指指腹进行按压,保持均匀用力,每次坚持3分钟左右。
4.阳陵泉穴
位置:膝盖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化湿疏肝、解除肌肉紧张,用于缓解下肢的筋膜炎症或韧带损伤引起的不适。
方法:使用中指轻柔按摩,每次持续2-3分钟,适当增加按摩次数。
5.太溪穴
位置: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补肾益气,改善下肢肌肉与筋脉的供血状况,缓解因寒湿导致的关节僵硬或疼痛。
方法:用指腹点按,每次2分钟,早晚各一次。
6.足三里穴
位置:髌骨下缘3寸,胫骨前脊外侧一横指处。
功效:调理脾胃、增加下肢的能量供应,同时缓解腿部疲劳以及筋脉疼痛。
方法:用拇指施以适度压力,按压5分钟,配合深呼吸以增强疗效。
刺激上述穴位时需要注意掌握正确的位置和力度,过重可能引起皮肤瘀青或局部不适,过轻则难以达到效果。如果症状长期未改善,建议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以明确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