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旭 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1.评估和设置通气参数:烧伤患者可能因为吸入性损伤导致呼吸系统的显著变化。应选择适当的通气模式,通常使用容量控制或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初始潮气量一般建议为每公斤理想体重6-8毫升,以避免引起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2.氧合管理:烧伤患者常需高浓度的氧气,以维持充分的氧合状态。目标是将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保持在92%以上。但长期高浓度氧疗可能导致氧毒性,需要定时调整氧浓度。
3.呼吸频率和正压呼气末期压:基础呼吸频率可设定在12-16次/分钟。为了改善肺泡开放度并防止肺不张,适当的PEEP设置通常为5-10厘米水柱,但具体数值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
4.监测和调整:持续监测动脉血气、肺顺应性以及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根据这些参数及时调整机械通气的设置。
5.并发症预防:烧伤患者由于创伤和免疫抑制,易发生感染,应积极预防和处理,同时要注意液体管理,避免因机械通气增加肺水肿风险。
在使用机械通气时,始终需要结合患者的总体临床情况,以及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来进行个体化调整。通过慎重细致的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