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食物成分: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糖分食物会导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随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使得血糖快速下降。这种血糖波动可能在几个小时后引发饥饿感。
2.空腹激素(如胃饥饿素)的水平变化:胃饥饿素是促进饥饿感的激素,其水平通常在饭后下降,但某些个体的激素调节可能出现异常或敏感性差异,从而在进食后不久又感到饥饿。
3.进食速度和消化情况:进食过快可能会导致胃部没有时间向大脑传递“已饱”的信号。这样即使摄入了大量食物,也可能很快感到饥饿。消化速度因人而异,有些人的胃排空较快,也可能频繁感到饥饿。
4.饮食结构的影响:缺乏蛋白质和纤维的餐食未能提供长时间的饱腹感,因此会导致餐后饥饿感更早出现。蛋白质和纤维有助于延长饱足感,因为它们的消化需要更长时间。
5.睡眠模式和生理周期: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乱也可能影响激素水平,如瘦素(抑制食欲)和胃饥饿素的平衡,进而增加夜间饥饿感。生理周期中的荷尔蒙变化也可能影响食欲。
考虑整体的饮食结构、进食习惯以及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改善夜间饥饿的问题。确保饮食中包含足够的蛋白质、健康脂肪和纤维素,以支持持久的饱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