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患者在做完介入支架后,该如何调整运动方式

陈中璞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梗患者在完成介入支架术后,运动方式需要科学调整,以促进恢复并预防再次心血管事件。一般来说,应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长期坚持”的原则。

1.术后前4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在术后早期(尤其是出院后的4周内),以基础的日常活动为主,如室内走动、站立时间延长等,避免剧烈运动。

保证每日轻度活动20-30分钟,例如缓慢步行,心率控制在不超过最大心率的50%(最大心率约为220减去年龄)。

注意中途监测身体反应,如胸闷、疲劳过度或气短,若出现异常需立即停止并就医。

2.术后1-3个月:适当增加运动强度

可以开始尝试低强度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慢走或骑固定自行车,每次运动时间建议从10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频率为每周3-5次。

持续监控运动中的心率及身体状况。目标心率通常为静息心率加20次/分钟左右,保持运动中能正常交谈但不感到明显喘气。

3.术后3个月后:进入稳定康复期

心功能较好的患者可逐渐尝试中等强度运动,例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但仍需避免剧烈的无氧运动如举重或冲刺跑。

每次运动时间可延长至40-60分钟,频率根据个人体能状态调整为每周5次左右,总体目标是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

4.术后随访和指导的重要性

定期进行心脏康复评估,包括心电图、心功能检查等,以评估运动强度是否合适。

优先参加专业的心脏康复计划,由医生或康复师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合理搭配药物治疗、饮食管理和情绪调节,共同降低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

恢复过程中的运动方案不仅要因人而异,还需特别注意安全性,避免急于求成或忽视身体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