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溶解度变化:尿液中含有多种溶解物质,如尿酸、磷酸盐和碳酸盐。在新鲜尿液中,这些物质是溶解的。随着尿液放置时间的延长,温度和pH值可能发生变化,从而改变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导致其析出形成沉淀。
2.细菌生长:尿液放置在开放环境中,容易遭受细菌污染。细菌繁殖会分解尿素,产生氨气,使尿液的pH值升高,进而促使某些盐类如磷酸钙或三磷酸盐沉淀。
3.温度影响:温度下降可能导致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降低。例如,冷却会促使尿酸结晶析出。当尿液从人体排出后,其温度逐渐趋于室温,可能诱发部分晶体形成。
4.尿液浓缩:若尿液暴露在空气中,水分蒸发会造成尿液浓缩,增加溶质的相对浓度,超出溶解度限度,从而形成沉淀。
尿液久置出现沉淀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化学反应,并不一定意味着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但若频繁观察到异常沉淀或伴随其他症状,应考虑进行医学检查以确保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