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1.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情绪波动尤其是压力、焦虑和恐慌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可导致心率加快,并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2.儿茶酚胺分泌:应激状态下,身体会分泌更多的儿茶酚胺(比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物质会直接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3.迷走神经张力变化:情绪变化也可能影响迷走神经的功能。迷走神经通常帮助减缓心率,因此其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心率异常,甚至心律失常。
4.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长期情绪不稳定可导致体内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增加,这些因素可损伤心脏组织并影响正常的心电传导。
5.生活方式改变:情绪不稳定往往伴随生活方式的改变,如睡眠质量下降、饮食不规律和活动减少,这些都可能间接影响心脏健康,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概率。
保持良好的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有助于预防心律失常。适当的放松技巧、规律的运动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