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南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1.急性期(0-3天):
受伤后立即休息,避免承重。
每2-3小时冰敷15-20分钟,以减少肿胀和疼痛。
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以帮助消肿。
使用弹性绷带包扎患处,提供支撑。
2.亚急性期(4-14天):
开始轻微的活动,如脚踝的环绕动作和跖屈背伸运动,每次10-15次,每天2-3次。
可以逐渐开始负重,根据疼痛程度增加活动。
可利用静止自行车或游泳等非负重有氧运动保持全身健康。
3.恢复期(2-6周):
增加强度和频率的锻炼,包括抵抗带练习来增强脚踝周围的肌群。
在无疼痛的情况下,尝试单腿站立,保持平衡,时间逐步增加。
加入步行和慢跑,但需注意地面平整。
4.功能恢复期(6周以上):
开始进行动态稳定性练习,例如跳跃和转向训练。
逐步恢复到正常体育活动,确保没有疼痛和不适。
定期进行特定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敏捷性训练。
持续监测损伤部位情况,如果出现剧烈疼痛、肿胀加重或其他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