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 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功能性肠道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和腹胀,常在情绪波动或进食某些食物后加重,但不会伴随体重显著下降或明显便血。
乳糖不耐受:摄入乳制品后可能出现腹泻、腹胀和胃部不适,多由于缺乏乳糖酶导致乳糖分解异常所致。
2.感染性因素
急性肠道感染: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发,会有频繁的水样便或脓血便,可能伴发热、恶心和脱水。
慢性感染:例如阿米巴痢疾或肠结核,可能导致长期腹泻,有时会合并轻微的消瘦和乏力。
3.炎症性肠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可出现慢性腹泻、腹痛,还可能伴有黏液便或血便,严重者可能出现贫血和营养不良。
4.吸收不良综合征
如小肠绒毛萎缩、胆汁酸吸收障碍等疾病,可能导致脂肪泻(大便油腻且难以冲净),同时会有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表现。
5.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甲亢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导致慢性腹泻,同时伴有汗多、心悸或血糖波动等表现。
胃泌素瘤等少见疾病也可能因胃酸过多导致腹泻。
6.饮食与药物因素
食用大量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可能诱发腹泻。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伪膜性肠炎。
针对长期腹泻的情况,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同时建议尽早就医,通过详细病史采集、粪便检查、肠镜及血液化验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如果伴随体重下降、持续性便血、夜间腹泻等,应高度警惕潜在的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