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迟斌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科
1.明确原因
感染性腹泻:通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多伴有发热、呕吐或血便。
非感染性腹泻:可能与乳糖不耐受、饮酒过多、高脂或高糖饮食有关。
慢性腹泻:如反复出现,需警惕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问题。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腹泻会导致身体丧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建议饮用含盐和糖的口服补液盐,避免单纯喝清水,因为这不能有效补充钠、钾等电解质。
如果有脱水表现,如口干、尿量减少、心率加快,需要立即采取补液措施,必要时到医院静脉输液。
3.饮食调整
初期可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香蕉、苹果泥和白粥。
避免油腻食物、辛辣刺激物、奶制品和高纤维食物,以免加重腹泻。
如果怀疑通过食物摄入病原体(如未煮熟的海鲜或路边摊食品),应停止食用并观察症状变化。
4.药物使用
如为普通急性腹泻,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但不能长期使用。
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在医生建议下使用抗生素;对于病毒性腹泻,一般无需特异性抗病毒治疗。
消化酶制剂适用于因乳糖不耐受或食物消化障碍引发的腹泻。
5.就医评估
若伴随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腹泻超过3天、高热(体温≥38.5℃)、严重腹痛、便中有血、频繁呕吐或明显消瘦。
特别对有慢性疾病史或正在孕期的女性,腹泻可能对健康产生更大影响,需重点关注。
腹泻虽然常见,但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或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可以有效预防腹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