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肝硬化是指肝脏长期受到慢性疾病(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影响,导致肝细胞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从而形成瘢痕。长期的病毒感染会引起肝细胞的持续炎症和坏死,最终导致肝硬化。
2.肝硬化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两种状态。在代偿期,虽然肝脏已经受到了部分损伤,但仍能维持正常功能,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进入失代偿期后,肝功能下降,可能出现黄疸、腹水、食道静脉曲张等症状。
3.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患者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肝功能衰竭、肝癌以及其他与肝功能不全相关的并发症。研究显示,有肝硬化的乙肝患者发展为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约为每年2%到5%。
4.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延缓或逆转肝硬化的进展,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健康饮食,避免饮酒和药物滥用。
乙型肝炎患者一旦被诊断为肝硬化,需要积极配合医疗管理,并定期进行肝功能监测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病情变化和及时发现潜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