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发病机制: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以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
骨关节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常继发于肺结核,通过血行传播至骨骼。
2.症状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通常表现为对称性小关节肿胀、疼痛和晨僵,部分患者累及骶髂关节时会出现臀部或下腰部疼痛。全身症状如疲劳、体重下降较少见。
骨关节结核以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并伴有夜间加重的特点。可出现盗汗、长期低热等全身结核反应。
3.影像学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骶髂关节影像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侵蚀、骨质疏松,以及晚期可能出现关节强直。
骨结核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椎旁脓肿、破坏性骨质缺损、死骨形成和骨关节间隙狭窄。
4.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典型的血液学改变包括类风湿因子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以及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和ESR)升高。
骨关节结核的确诊需要依赖细菌学检查,如痰液或组织活检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PPD试验阳性和影像学检查提示肺结核病灶也支持诊断。
5.治疗反应:
类风湿性关节炎对非甾体抗炎药、激素、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治疗有效。
骨关节结核需要抗结核药物的联合治疗,并且可能需手术清创。
两者的鉴别对临床干预非常重要,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进行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