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急性期治疗:
急性痛风发作时以缓解症状为主,首选非甾体抗炎药。
常用药物包括依托考昔、布洛芬和双氯芬酸钠等。
如果非甾体抗炎药效果不佳或有禁忌,可能选择秋水仙碱,但需注意剂量控制以避免胃肠道副作用。
有些患者可能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尤其是在其他药物无效或禁用情况下。
2.慢性期尿酸控制:
痛风石的出现提示长期高尿酸血症,因此需要调控尿酸水平。
目标通常是将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有痛风石者则建议降至300μmol/L以下。
刺激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适合尿酸排泄能力正常的个体。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或非布司他,更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或肾功能受损者。
3.痛风石管理:
大多数痛风石无需手术,仅需通过降尿酸治疗逐渐缩小或消除。
若痛风石引起关节功能障碍、破溃感染或压迫周围组织,可考虑手术切除。
在直径较小(如0.56厘米)的情况下,通常优先采取药物治疗观察。
4.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应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及浓肉汤;减少酒精摄入,尤其是啤酒和烈性酒;增加低脂乳制品、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保持良好的水化状态,每日饮水量建议2000-3000毫升,以促进尿酸排泄。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并进行适量运动,但需避免剧烈活动诱发关节炎发作。
5.监测与随访:
定期检测尿酸水平及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已经形成痛风石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评估石头大小的变化。
痛风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得到有效控制的疾病,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改善相结合尤为重要。如果未能妥善干预,高尿酸水平可能进一步导致肾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