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良元 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评估患者状态:在决定使用呼吸机之前,需要对患者的呼吸能力进行详细评估,包括监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整体呼吸状况。如果自主呼吸能力显著下降,应考虑启动机械通气。
2.选择合适的呼吸模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会选择合适的呼吸机模式,例如控制通气模式或辅助通气模式等。这些模式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以确保提供足够的呼吸支持。
3.设定呼吸机参数:关键参数包括潮气量(每次呼吸输入的空气量)、呼吸频率、吸气压力和呼气末正压。通常潮气量设定为每公斤体重6-8毫升,以防止肺的过度扩张及相关损伤。
4.持续监测和调整:使用呼吸机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患者的血气分析、氧合指数和其他生理指标。根据这些数据,调整呼吸机参数以优化治疗效果,并避免呼吸机相关的并发症。
5.预防和处理并发症:长期机械通气可能导致感染、气道高压损伤等并发症。因此需要定期检查气管插管位置、保持气道清洁,以及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医护团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确保呼吸支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