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祥 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发病机制:腔隙性脑梗死主要由于小动脉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高血压是其主要危险因素,此外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吸烟也增加风险。
2.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运动或感觉障碍,有时伴有认知功能下降。常见症状包括一侧肢体无力、步态不稳、语言困难等。症状往往局限而且较轻。
3.诊断方法:核磁共振成像和CT扫描是检测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工具,可以显示脑内微小梗死灶。MRI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脑白质细小变化,帮助早期诊断。
4.治疗措施:治疗主要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预防进一步损伤。使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控制血糖水平,以及采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复发风险。
5.预后情况:腔隙性脑梗死一般预后相对良好,但重复发生可导致累积性脑损伤,引发慢性认知能力下降。因此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对于年长者来说,管理血压、血糖及生活方式调整是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策略,定期体检和监控血管健康有助于减少其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