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 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大肠埃希菌:某些毒性型大肠埃希菌会分泌一种名为“胶质素”的毒素,可直接损伤结直肠上皮细胞的DNA,从而增加癌变风险。研究表明,患有大肠癌的患者组织中此类细菌的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
2.脆弱拟杆菌:这种常见于肠道的厌氧菌,能够通过分泌特定的金属蛋白酶引发慢性炎症,并刺激肠道内细胞异常增殖。一些研究发现,大肠癌患者体内脆弱拟杆菌数量显著增加。
3.产黑色素普氏菌:该细菌通常存在于牙龈疾病患者口腔中,但随着免疫系统调节失衡,也可进入肠道。其产生的代谢物会改变肠道环境,并激活促炎性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肿瘤形成。
4.幽门螺杆菌:尽管幽门螺杆菌广为人知的是其与胃癌的关联,但部分研究指出,该细菌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通过间接机制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例如通过改变全身性炎症状态。
5.其他相关菌种:双歧杆菌减少和梭菌增多等肠道菌群失衡现象也被认为是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硫酸盐还原菌因能产生有毒的硫化氢,被认为对肠道黏膜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上述细菌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组的平衡、诱发炎症和DNA损伤等多种方式,与大肠癌的发生息息相关。对于预防大肠癌,建议关注肠道健康,保持合理膳食习惯,并定期筛查肠道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