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红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因为其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有效处理过量的胆红素。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三至第五天出现生理性黄疸,这是由于胆红素代谢不完全所致,通常在两周内消退。溶血性黄疸的原因则更加复杂,包括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疾病等。
2.ABO或Rh血型不合是溶血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发生时,母亲的抗体会攻击胎儿的红细胞,引发溶血反应,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尤其是Rh阴性母亲与Rh阳性胎儿的组合,风险较高。
3.遗传性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也可能导致溶血性黄疸。这种疾病会使红细胞易受损伤,特别是在暴露于某些药物或食物时,从而加速溶血过程。
4.早产儿更容易出现溶血性黄疸,因为其身体系统发展不完善,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低。需要及早进行干预。
溶血性黄疸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核黄疸,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发现新生儿黄疸迹象时,应立即寻求医学评估,通过监测胆红素水平并采取适当治疗措施,如光疗或换血治疗,来降低病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