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琼 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内分泌科
1.酮体生成: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中,身体会开始分解储存的脂肪来获取能量,产生酮体。酮体可以提供稳定的能量供应,并抑制饥饿感。
2.激素变化:长期减少热量摄入会影响饥饿激素,比如瘦素和胰岛素水平。这些激素的变化可能降低饥饿感。
3.血糖水平稳定:如果饮食中含有较少的简单碳水化合物,血糖水平会更为稳定,进而降低因血糖波动引起的饥饿感。
4.代谢率调整:身体的新陈代谢可能逐渐适应新的饮食模式,从而减少对食物的需求。
5.心理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饮食控制,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发生变化,对饥饿感的敏感度降低。
无饥饿感并不总是积极信号。如果伴随疲劳、头晕或其他不适,应及时调整饮食计划以确保营养均衡和身体健康。在进行任何减肥或饮食调整时,建议根据个人情况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