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脂肪便

刘娟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脂肪便是一种由消化不良引起的大便异常情况,表现为大便中含有异常高量的未消化脂肪,导致粪便呈现油腻、体积增大且浮在水面上。脂肪便通常是由于脂肪吸收障碍所致。

1.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的脂肪会在小肠中被胆汁和胰酶分解并吸收入血。当这些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导致脂肪未被充分分解或吸收,从而形成脂肪便。

2.胆汁不足:胆汁对于脂肪的乳化和吸收至关重要。如果肝脏或胆囊疾病导致胆汁分泌减少,如胆结石或胆管阻塞,可能导致脂肪便。

3.胰腺功能不全:胰腺产生的酶,包括脂肪酶,负责分解脂肪。如果胰腺功能受损,如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癌,也会影响脂肪的消化。

4.小肠吸收障碍:小肠疾病如乳糜泻、克罗恩病等,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包括脂肪,也可能导致脂肪便。

5.脂溶性维生素缺乏:长期脂肪便可导致维生素A、D、E和K的缺乏,因为这些维生素需要脂肪帮助吸收。

6.诊断方法:脂肪便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脂肪含量来确立,这通常涉及采集72小时的粪便样本。

脂肪便提示消化系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尽早就医,以便更好地明确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