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祥 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形成机制: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是因微小动脉硬化或闭塞引起的,这些动脉常直径在100至400微米之间。因动脉壁增厚而导致管腔狭窄,使脑组织局部供血不足,最终出现缺血性坏死。
2.临床表现:腔隙性脑梗死可以是无症状的,也可能导致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大多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或轻度运动障碍等症状。有时候多发性病变可能会累积影响认知功能。
3.诊断方法:磁共振成像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其能够清晰显示受损脑组织的细节。脑CT扫描也可用于初步诊断,但敏感性较低。
4.预防与治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病是预防关键。同时,抗血栓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进一步梗死的风险。生活方式调整,如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有助于降低复发几率。
脑内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需要早期识别和干预,以避免潜在的长期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障碍。定期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管理此类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