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1.发生机制:室性早搏的产生是由于心室内某一部分心肌异常放电,导致心室提前收缩。这种提早的收缩打乱了正常的心律。
2.症状表现:许多人可能无明显症状,但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心跳不规则或胸部不适。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眩晕甚至晕厥。
3.诊断手段: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通过心电图检测,这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并帮助识别任何异常的提前搏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也能提供详细的心律变化信息。
4.发病率与风险因素:室性早搏在普通人群中相对常见,尤其是在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以及电解质失衡等都是其风险因素。
5.治疗措施:对于无症状且无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通常无需治疗。但若影响生活质量或有潜在心脏病变,则需进行药物治疗,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射频消融术。
室性早搏大多属于良性且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对于伴有其他心脏问题的患者,应监测心脏健康并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