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术前评估:在进行硬化剂注射前,需对血管瘤类型、大小、位置与深度进行全面评估。这通常需要借助超声检查或磁共振成像,以明确其供血特点和周围组织关系。还应结合患者全身状态,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不适宜该治疗的禁忌证。
2.硬化剂选择:不同类型血管瘤需要选择不同的硬化剂。目前常用的包括无水乙醇、聚桂醇和鱼肝油酸钠等。其中,无水乙醇具有较强的硬化作用,但副作用较大;聚桂醇由于刺激性较低,更适合浅表血管瘤;鱼肝油酸钠则常用于静脉畸形。
3.注射过程:
局部麻醉或镇静:根据血管瘤的大小和部位,可选用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或全麻。
消毒与定位:严格规范清洁注射区域,并借助超声引导准确识别血管瘤的位置和范围。
药物注入:通过细针在超声监测下精确注入硬化剂,注入量需依据血管瘤体积和耐受情况确定,避免过量导致组织坏死或系统毒性反应。
4.术后管理:注射完成后,需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肿胀、红斑或疼痛等反应,并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局部轻微的不良反应,可使用冷敷和止痛药缓解。如出现严重感染或远端器官功能异常,应立即处理。
5.疗效评价:硬化剂注射通常需要多次治疗,每次间隔数周至数月不等。在治疗期间,通过影像学检查动态评估病变缩小程度及周围组织情况,以决定是否继续治疗。
硬化剂治疗血管瘤属于高专业要求的医疗行为,应严格按照医疗规范执行,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以减少因剂量误差或技术偏差造成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