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迟斌 主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科
1.排便频率减少:正常成人每天排便1次至2天排便1次属于正常范围,但如间隔时间超过3天或次数明显减少,并伴有排便困难,则可能为便秘。
2.粪便性状改变:便秘时大便通常呈现干硬状态,可能分段成块或呈颗粒状,如羊粪球状。这主要是由于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所致。
3.诱因分析:
饮食纤维摄入不足: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25-30克可能导致肠蠕动减弱。
水分摄入不足:每日建议饮水量至少1500-2000毫升,如显著低于此标准可能影响排便。
缺乏运动:久坐少动会降低肠道蠕动效率。
肠道功能异常:胃肠动力紊乱或疾病如肠梗阻可能导致便秘。
精神因素:压力过大或长期焦虑可能影响排便规律。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钙剂、抗抑郁药可能使肠道蠕动减慢。
4.潜在风险:长期便秘可能导致肛裂、痔疮、直肠脱垂,也可能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
为了改善上述症状,应调整饮食与生活方式,包括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适当运动以及避免压力。如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