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控制老人的高血压

2025-06-25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陈中璞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有效控制需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医疗管理,包括饮食调整、适度运动、体重管理、定期监测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

1.饮食调整:研究表明,减少钠盐摄入量可有效降低血压,每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5克以下。同时,增加富含钾、镁、钙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有助于改善血压。采用DASH饮食模式,即强调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及瘦肉类食品,也被证明能降低血压水平。

2.适度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使收缩压平均下降4-9毫米汞柱。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或游泳。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过大负担。

3.体重管理:超重或肥胖会显著增加高血压风险。减重能够直接改善血压,每减掉1千克体重,收缩压可降低约1毫米汞柱。建议老人控制体重指数在18.5至24.9之间,同时注意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

4.控制情绪与戒烟限酒:心理压力与焦虑可能导致一过性血压升高,长期影响血压调控机制。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管理情绪可以起到辅助效果。吸烟和酗酒均对血压调节有害,应禁烟并将每日酒精摄入限制为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5.定期监测:定期自测血压有助于及时发现血压波动情况。建议每天早晚各测一次,并在活动前30分钟内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刺激性饮品。

6.药物治疗:当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有效控制血压时,应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主要药物包括利尿剂、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用药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

老年人在控制高血压时应注意个体差异,避免盲目追求“理想血压”,以防出现低血压导致头晕、跌倒等意外。保持耐心,坚持规范化管理,是长期维护健康的重要途径。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