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发病机制: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是一种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而导致的肾小球病变。其特征是肾小球内存在直径为30-50纳米的微管样结构。
2.临床表现:患者常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逐渐下降。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伴有其他系统疾病,如慢性感染或自体免疫病。
3.诊断方法: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的诊断通常依赖于肾活检,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上述特征性的微管样结构。
4.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治疗通常以控制症状和保护肾功能为主,可能包括使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5.预后情况:本病的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虽然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涉及异常细胞和组织结构,但与癌症不同,它不是由于不受控制的细胞增殖所致的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