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红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感染性因素: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或寄生虫感染会导致黏稠、水样便伴有异味。这种情况下,可能还伴随发热、呕吐或精神状态差等症状。
2.食物不耐受或过敏:乳糖不耐受或对某些蛋白质过敏(如牛奶、鸡蛋等)会引发大便异常表现,如水样便、泡沫便或未消化的颗粒。通常与更换饮食或新食物添加相关。
3.胃肠功能紊乱:消化酶分泌不足、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可能导致食物未被充分分解和吸收,造成大便异常。这类情况可能在进食较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后加重。
4.服用药物影响:抗生素等药物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大便变稀。一些补充剂(如铁剂)也会改变大便形状和颜色。
5.脱水和营养流失风险:水样便容易导致体液及电解质流失,尤其是高频率的情况下,应注意避免脱水。观察孩子的尿量、皮肤弹性以及精神状态是否出现异常。
如果上述情况持续存在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应尽快就诊。当下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如给孩子补充足量液体(清淡米汤、口服补盐液)以防止脱水,同时避免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