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 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发病机制:小肠类癌是由小肠黏膜下层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这些细胞通常分泌激素,因此肿瘤可以引起一系列内分泌症状,如类癌综合征。该综合征表现为面部潮红、腹泻和气喘等症状,由肿瘤释放的血清素等活性物质引起。
2.流行病学:小肠类癌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较为常见,占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0%-30%。其发病率在每10万人中约为2-5例,且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略高于女性。
3.临床表现: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腹痛或消化不良。
中晚期:随着肿瘤生长,可出现间歇性梗阻性腹痛、腹胀、体重减轻等。类癌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面部潮热、严重腹泻和呼吸困难。
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脏,引起肝功能异常;淋巴结转移亦较为常见,可能导致局部压迫症状。
4.诊断方式:
实验室检查:血液中色氨酸代谢产物(如5-羟吲哚乙酸)水平升高。
影像学检查:CT或MRI可显示肿瘤位置及扩散情况;PET-CT有助于评估全身转移。
病理检查:通过内镜活检或手术取得组织样本以确诊,并明确分型。
5.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可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
药物治疗:对于不能完全切除的病例,可选择靶向药物、化疗或生长抑素类似物控制病情进展。
肝转移处理:对于肝脏转移病灶,可采用消融、栓塞或减瘤手术。
6.预后:小肠类癌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分级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由于其生长缓慢,早期发现并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而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下降。
虽然小肠类癌整体属于较少见的肿瘤,但因其隐匿性强,易误以为是其他普通消化系统疾病,应特别警惕有长期不明原因腹泻、面部潮红或腹痛的人群。定期体检和及时就医对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