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斑块和血栓的区别是什么

陈中璞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斑块和血栓是四种不同的病理现象,各自有着明确的特点和机制。

1.下肢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血管壁因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及纤维组织增生而逐渐变厚、硬化并失去弹性。这一过程往往发生在中老年人,并且可能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相关。其进展缓慢,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可导致血流受阻,最终可能引发供血不足,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或下肢疼痛等。

2.下肢动脉闭塞:

动脉闭塞通常是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发展结果。因为血管腔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狭窄或者其他因素(如血栓)完全堵塞,导致远端组织严重缺乏血液供应。典型表现包括静息时的剧烈疼痛、皮肤苍白发凉、甚至出现溃疡或坏死,是一种急性或慢性的严重临床问题。

3.动脉斑块:

动脉斑块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由脂质、胆固醇、钙盐以及炎症细胞等组成,附着于血管内膜表面。稳定型斑块通常没有症状,但不稳定型斑块易破裂,破裂后可能诱发局部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或造成急性闭塞。

4.血栓:

血栓是指血液在血管或心腔内异常凝结,形成的不溶性血块。它可以由斑块破裂或血管损伤等引起,特征是快速形成并可能引起急性动脉闭塞。血栓的形成与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临床上,血栓导致的急性动脉闭塞可能表现为突发的下肢冰凉、剧痛、麻木或功能丧失。

以上四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动脉硬化是一个长期的病理过程,斑块属于动脉硬化的具体表现,而闭塞和血栓可能是动脉硬化的严重后果。预防和早期干预对避免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