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 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肠道多个部位容易出现腺瘤,其中包括十二指肠。该病与APC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这种遗传改变可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增加癌变风险。
2.环境因素:不良饮食习惯是重要诱因,包括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以及长期摄入烟酒,都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慢性损伤,促进上皮异常增生。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某些寄生虫的存在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腺瘤恶变的概率。
3.分子机制异常: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腺瘤向癌转化的重要阶段,此时细胞核形态显著异常,DNA损伤修复基因(如TP53)功能丧失,以及Wnt信号通路、RAS基因突变的激活,可进一步推动肿瘤发生和发展。
4.慢性炎症刺激:长期慢性炎症状态下的上皮细胞会因持续再生而导致出现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从而为腺瘤恶变提供基础条件。例如慢性胆汁反流可导致十二指肠黏膜的化学性损伤并诱导癌前病变。
5.疾病进展的自然规律:绒毛管状腺瘤本身属于异质性较高的病变。相较于单纯的管状腺瘤,绒毛成分更多的腺瘤病理特征更复杂,恶变几率更高。若未能及时诊治,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展最终可能过渡为早期甚至晚期癌变。
这种病变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贫血、阻塞性症状等,需高度重视并定期随访内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