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浸润性肠癌进行定性诊断

刘燕文 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浸润性肠癌的定性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结合影像学和临床表现评估,最终明确组织学性质和侵袭程度。其核心是通过内镜活检获取组织样本并进行显微镜下分析。

1.临床表现:浸润性肠癌患者可能出现腹部疼痛、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或贫血等症状。一些患者会因肠梗阻、穿孔或急性出血等并发症就诊。这些症状虽非特异性,但为后续检查提供了指向性依据。

2.内镜检查:结肠镜或直肠镜是首选检查手段,可直接观察肿瘤形态,如溃疡型、息肉型或混合型病变,并获取可疑病变的活检组织。高分辨率内镜和染色技术如NBI增强模式,可提高异常组织识别率。

3.组织病理学检测:

通过活检标本的显微镜检查,观察癌细胞是否突破黏膜肌层并侵入更深层的组织。

浸润性肠癌的病理特征包括腺体结构破坏、不规则排列,以及核分裂象增多等恶性增殖表现。

特殊染色技术如免疫组化,可辅助检测癌相关标志物(如CEA、CK20),以进一步确认癌细胞来源和分化程度。

4.影像学评估:增强CT、MRI或PET-CT可用于评估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这些检查帮助判断肿瘤分期,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5.分子生物学检查:对某些患者,可评估基因突变状态(如KRAS、BRAF)或微卫星不稳定性,这对于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及时完成上述步骤,有助于准确确诊浸润性肠癌,同时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奠定基础,应尽早启动规范化治疗流程,避免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