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狂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异常:患者表现为持久的愉悦、高昂或易怒的情绪状态,与实际情境不符。
精力过剩:患者通常感到持续的能量充沛,往往需要较少的睡眠而不感到疲惫。
思维奔逸:思想活动快速跳跃,难以集中注意力,常产生很多计划或想法,但缺乏逻辑性。
行为冲动:倾向于冒险行为,如挥霍金钱、不负责任的决定或危险的性行为。
自我评价过高:可能出现夸大的自信,甚至是妄想,例如认为自己拥有特殊才能或权力。
2.狂躁症的发病率及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其终生患病率约为0.6%至1%。
通常在20-30岁之间首次发作,女性和男性的发病率接近。
可能的诱因包括遗传因素(家族病史)、脑内神经递质紊乱(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以及环境压力事件等。
3.疾病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标准:
持续至少一周的狂躁期,伴随社会功能显著损害。
症状不能由药物滥用、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其他精神疾病完全解释。
4.治疗方法一般包括:
药物治疗:如情绪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症状。
心理干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管理触发因素。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刺激性物质摄入是重要的辅助措施。
狂躁症虽严重但可控,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