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固定起床时间
设定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即使前一天没有睡足,也要按时起床。人体的生物钟会逐渐同步于固定的作息节律。比如,每天早上7点起床,短期可能会感到疲惫,但几天后大脑会逐渐适应,并在晚上更早产生困意。
2.减少白天补觉
白天过长时间的小睡会干扰夜间睡眠。建议限制午休时间在15-30分钟以内,并避开下午3点之后,以免影响晚间的睡意积累。
3.控制光照暴露
早晨尽量接受自然光照,刺激褪黑素分泌减少,有助于清醒;晚上则减少蓝光暴露,如关闭电子设备或使用护眼模式,同时保持卧室灯光昏暗,帮助大脑释放褪黑素,为睡眠做准备。
4.建立睡前仪式
睡前进行放松活动,比如阅读书籍、冥想、泡温水澡等,让身体意识到即将进入休息状态。避免刺激性活动如剧烈运动或观看刺激性内容。
5.调整饮食与饮品摄入
晚餐避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减少对胃肠的负担;晚间避免咖啡因和尼古丁摄入,这些物质会延迟困意的产生;酒精虽可能让人快速入睡,但会降低睡眠质量。
6.适当增加运动
每日有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可帮助改善睡眠质量,但需避免睡前2小时内进行激烈运动,以免神经系统过于兴奋而难以入睡。
7.调整入睡时间
每天提前15-30分钟上床睡觉,而不是一次性大幅调整。这样身体能够逐渐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减轻适应压力。
8.创造良好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有助于诱导睡眠。建议将室温控制在18-22℃之间,同时使用遮光窗帘和耳塞隔绝外界干扰。
长期坚持上述方法可以有效调整生物钟,逐步养成早睡习惯。如果持续存在入睡困难或其他睡眠问题,建议就医排查是否存在焦虑症或失眠障碍等潜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