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术前评估与准备:
确定肿瘤位置和范围:通过结肠镜、CT、MRI等检查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和周围浸润情况,同时排查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全身功能评估:对心肺功能及其他重要脏器状态进行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肠道准备:手术前需要清洁肠道,通常通过服用泻药或者灌洗剂完成,以减少术中感染风险。
血液和营养储备:术前改善贫血和营养状况,必要时输血或补充蛋白质。
2.手术实施过程:
麻醉:通常选择全身麻醉,以保证手术操作安全和患者无痛感。
切除范围:按照肿瘤的具体部位,选择局部切除、大范围切除或者全结肠切除。手术还需结合肿瘤生长特点切除足够长度的健康肠管,以达到安全边界。
淋巴结清扫:根据肿瘤分期,对肿瘤区域的相关淋巴结进行彻底清扫。这有助于判断转移情况并预防复发。
重建肠道通路:如果条件允许,可直接进行肠道吻合;如不能吻合,则需暂时或永久性造口,通过腹壁建立人工肛门。
技术选择:可以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或微创腹腔镜手术,根据患者基础状况、肿瘤特征及医院条件决定。
3.术后管理:
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疼痛控制:通过硬膜外镇痛或药物镇痛减轻术后不适,帮助恢复正常活动能力。
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开始禁食,待肠蠕动恢复后逐步由流质饮食过渡到固体饮食。
并发症处理:重点预防和应对术后感染、肠漏、肠梗阻等问题。
定期随访:术后需坚持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
大肠肿瘤手术尽管风险较高,但通过合理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手术技术及完善的术后管理,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