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病理机制:椎基底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内壁出现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及钙化,导致动脉腔狭窄或闭塞。这些变化会妨碍血液流向脑部,从而影响脑组织的正常供氧和供血。
2.临床表现:由于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眩晕、头痛、视力模糊、耳鸣、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脑卒中。
3.影响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肥胖等是椎基底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增长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4.诊断和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治疗包括药物控制危险因素、改善微循环,以及在必要时进行外科干预如血管成形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相关慢性病,可以降低椎基底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