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识别病因:水电解质紊乱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脱水、肾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或药物影响等。明确并处理潜在的诱因是关键。
2.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液和尿液检测来确诊特定电解质的不平衡,如钠、钾、氯化物、钙、镁和磷酸盐水平,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3.补充或限制电解质:
钠不平衡:对于低钠血症,轻度可通过口服补钠,而重度则可能需要静脉注射高渗盐水。对于高钠血症,应逐步补充适量水分。
钾不平衡:低钾血症通常需补钾,口服为主,严重时则需静脉滴注。高钾血症则需限制钾摄入,并使用药物如钙剂、葡萄糖加胰岛素等降低血钾。
钙、镁、磷不平衡:根据具体情况,一般通过口服或静脉给予相应电解质或药物纠正。
4.液体管理:根据患者的体液状态,合理调整液体摄入和输出。脱水患者需要补充液体,过度负荷者需限制液体输入并可能使用利尿剂。
5.连续监测:在调整治疗过程中,需持续监测电解质水平及相关生物标志物,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水电解质紊乱的处理需要结合病因、实验室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治疗。注意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疗人员评估和指导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