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心:位于胸腔中央略偏左的位置,与西医解剖学中的心脏位置一致,负责血液的运行和情志活动。
2.肝:位于右上腹部,横隔膜下方。肝的功能主要包括调节气机、储藏血液以及代谢毒素。
3.脾:位于左上腹部,横隔膜下,紧邻胃的左侧。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涉及消化与吸收。
4.肺:位于胸腔顶部左右分布,围绕心脏,中医称其为“娇脏”,主呼吸和气体交换,同时调节津液代谢。
5.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分别在左右后腹壁靠近第11和12根肋骨的位置,被认为是“先天之本”,主要负责储藏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
6.胃:位于上腹部偏左,横隔膜下方。胃接受并初步消化食物,传输到小肠进一步吸收。
7.小肠:在腹部的中下区域,小肠卷曲排列,承担着吸收营养的作用。
8.大肠:环绕小肠的外围,从右下腹开始,沿右腹、上腹、左腹和盆腔分布,主要负责吸收多余水分和形成粪便。
9.胆:位于肝脏的下方,包裹在右上腹部,是存储和分泌胆汁的器官,其分泌的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10.膀胱:位于盆腔中央的最下方,是储存尿液的器官。
11.三焦:三焦没有具体对应的解剖结构,而是一种功能性描述。中医将其划分为上焦(胸腔)、中焦(上腹部)和下焦(盆腔),分别负责气、血、津液等在不同区域的运行和调节。
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及整体性。这种理论强调各个脏腑之间密切的联系,以及它们与自然界变化的同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