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发生机制:
肠痉挛:主要由于胃肠道平滑肌的不自主收缩所致,常与饮食不当、情绪紧张或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问题有关。
胰腺癌:由胰腺组织细胞的恶性增生引起,通常与遗传、长期吸烟、慢性胰腺炎及高脂饮食有关。
2.症状特点:
肠痉挛:典型表现为突发性的腹部绞痛,疼痛可能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一般不会伴随体重减轻、黄疸或其他系统性表现。疼痛多位于腹部中间部位,与进食或排气相关,经过休息或解痉药物治疗可缓解。
胰腺癌:症状更为复杂,早期可能无明显不适,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隐痛或背部放射痛,体重快速下降,皮肤及巩膜黄染(黄疸),还可能伴有厌食、恶心、乏力及新发糖尿病等。
3.诊断方式:
肠痉挛: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即可确诊,通常无需特殊影像学检查。
胰腺癌:依赖影像学(如CT、MRI、超声内镜)以及实验室检查(如CA19-9肿瘤标志物)。确诊需要组织病理活检。
4.治疗方法:
肠痉挛:以对症治疗为主,使用解痉药物、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即可控制症状。
胰腺癌:治疗较复杂,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甚至靶向治疗,具体方案取决于病程阶段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5.预后差异:
肠痉挛:通常预后良好,不会危及生命。诱因消除后多数患者症状可完全缓解。
胰腺癌: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低,多在晚期才被发现,且治疗效果受限。
肠痉挛是一种功能性、自限性的疾病,而胰腺癌则是一种需要高度警惕的恶性肿瘤,应尽早识别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