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常见的证型包括气滞血瘀、脾虚湿盛、肝肾阴虚等。
气滞血瘀型:常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以活血化瘀、行气消积为主。
脾虚湿盛型:常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以健脾利水、化痰祛湿为主。
肝肾阴虚型:常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等,以滋补肝肾为主。
2.中药煎剂: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功效的药物。
活血化瘀类: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
利水消肿类:茯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等。
3.中成药:现成的中药制剂,便于服用。
如香砂六君子丸、健脾丸等,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增强免疫力。
4.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缓解症状。
常用穴位:足三里、中脘、三阴交、关元等。
5.外治法:通过外敷、熏洗等方法,促进局部循环,减轻腹水。
常用药物:大黄、芒硝等,制成膏药敷于腹部。
对于恶性腹水的患者,应结合西医疗法综合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中医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宜自行用药或偏信单一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