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定义: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总称。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脑梗死:属于缺血性中风的一种类型,是由脑部动脉阻塞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
2.发病原因:
中风: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吸烟以及心脏疾病等。
脑梗死: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心源性栓子引起,这些因素导致脑部动脉完全或部分阻塞。
3.临床表现:
中风:症状多样,可能包括突然的头痛、意识丧失、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困难、视力模糊等。
脑梗死:具体表现因受累脑区不同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偏瘫、感觉障碍、失语、视觉障碍等。
4.诊断方法:
中风:诊断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以确定是否存在脑出血或脑梗死。
脑梗死: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来确诊,并可结合脑血管造影了解血管阻塞情况。
5.治疗原则:
中风:治疗重点在急性期进行血管再通(如溶栓治疗)、控制颅内压及预防并发症,同时长期管理危险因素以减少复发风险。
脑梗死:急性期采用溶栓治疗或机械取栓术,恢复期进行康复治疗并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中风和脑梗死虽有明显区别,但都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及时发现并就医能够显著改善预后,平时应重视预防措施,如控制血压、戒烟限酒、规律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