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ARBs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防止血管收缩,从而降低血压,常见药物包括氯沙坦和缬沙坦。
研究表明,服用ARBs的患者中,仅有约2-3%的人会出现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头晕、疲劳等轻微症状。
与其他降压药相比,ARBs较少引起干咳等不适,因而耐受性更好。
2.钙通道阻滞剂(CCB):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舒张,常见药物包括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
CCBs的副作用发生率大约在5-10%,常见包括水肿、头痛和面部潮红。
3.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和减少心肌收缩力来降低血压,常见药物包括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
约有10-15%的患者会出现副作用,如疲劳、冷手脚和性功能障碍。
4.转化酶抑制剂(ACEI):
转化酶抑制剂通过阻止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减缓血管收缩及钠、水潴留,常见药物包括依那普利和雷米普利。
ACEI的主要副作用为干咳,其发生率大约在10-20%左右,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高钾血症和肾功能损害。
选择合适的降压药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健康状况、药物副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服药过程中若出现明显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调整药物或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