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病因: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并与风、痰、虚有关。
肝阳上亢: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盛则阳亢,导致眩晕。常伴有头痛、面红、急躁易怒等症状。
痰浊中阻: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常,湿聚成痰,上扰清窍,出现眩晕。常见症状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
气血亏虚:劳倦过度,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脑失所养,表现为眩晕。患者常感到神疲乏力、面色苍白。
肾精不足:体质虚弱或年老体衰,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导致眩晕。症状包括腰膝酸软、耳鸣健忘。
2.病位:眩晕的病位主要在头部,但其根源可涉及肝、脾、肾等脏腑。
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火上炎,则可能引发眩晕。
脾: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生痰,痰浊上犯,也可导致眩晕。
肾: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不足,会影响脑的功能,产生眩晕。
3.证候:根据具体病情,中医将眩晕分为不同证候类型,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风痰阻窍型: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
阳亢风动型:头痛且胀,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气血两虚型: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红少苔,脉沉细。
为了有效治疗眩晕,应结合病因、病位及证候进行综合辨证,选择适宜的中药和调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