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病因与发病机制:
血燥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滋润皮肤,导致皮肤干燥、粗糙。
由于血虚生风,风燥之邪侵袭肌表,使得皮肤失去润泽,这是白疕病血燥证的主要病理机制。
2.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患者皮肤明显干燥,缺乏光泽。
脱屑:皮肤表面出现大量鳞屑,通常呈银白色或灰白色。
瘙痒:患者常感觉皮肤瘙痒难忍,夜间尤甚。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头晕目眩等血虚症状。
3.治疗原则:
滋阴润燥:使用滋阴润燥的中药,如生地黄、玄参、麦冬等,以补益体内阴液,改善皮肤干燥状况。
活血化瘀:适当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赤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止痒宁神:针对瘙痒症状,可选用具有止痒作用的中药,如白藓皮、地肤子等,同时可使用安神药物如酸枣仁、茯苓等,缓解患者因瘙痒引起的烦躁不安。
4.饮食与生活调养:
饮食方面:应多食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坚果和全谷类食品。同时,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过于油腻的饮食。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皮肤清洁和适度保湿,尽量避免抓挠患处。
白疕病血燥证需要综合治疗和调理,合理的中药使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