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东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脊柱外科
1.发病机制
PPPD:属于功能性头晕,多因前庭功能紊乱或精神心理因素诱发。常见诱因为前庭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或前庭神经炎)或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神经、血管受到压迫,尤其是椎动脉受压迫时,会引起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头晕。
2.临床表现
PPPD:以非旋转性头晕为主,表现为身体不稳、摇晃感或漂浮感,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容易在站立、行走或特定环境(如拥挤场所)中加重,休息时可能有所缓解,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颈椎病:头晕常伴颈肩部疼痛、僵硬感或上肢麻木,头晕多为短暂发作,通常与颈部姿势或活动有关,例如久坐或头部快速转动时症状加重。同时可能出现耳鸣、视物模糊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3.诊断依据
PPPD:诊断依赖病史和症状分析,影像学检查(如头颅核磁共振)通常无明显异常,可通过前庭功能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需符合以下诊断标准: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与站立、行走相关,并存在触发因素。
颈椎病:诊断需要影像学支持,如颈椎X线、CT或MRI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如压颈试验阳性)。椎动脉型颈椎病还可能通过颈椎动脉超声提示供血受限。
4.治疗方式
PPPD: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前庭康复训练、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必要时辅以药物,如SSRIs类抗抑郁药。
颈椎病: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如牵引、推拿)、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如颈椎减压术)。
PPPD更倾向于功能性、心理性因素,而颈椎病则由结构性病变引起。详细病史采集和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