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精神分裂症通常在青壮年时期发病,常见于16至30岁的人群中。这一阶段是个体社会和职业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患者及家庭有显著的影响。
2.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子女患病的风险增加约10%;如果双亲均患病,风险可升高至40%-50%。
3.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例如,围产期并发症、童年期创伤、药物滥用等均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4.临床表现多样化,患者可能会经历幻听(最常见的幻觉类型)、被害妄想、言语或行为杂乱无章、情感淡漠以及社交退缩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分为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阳性症状是指正常功能的增强或扭曲,如幻觉和妄想;阴性症状则是正常功能的减退或缺失,如情感淡漠和意志缺乏。
5.早期干预和持续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精神病药物配合心理社会干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调节多巴胺受体来缓解症状,而心理社会干预则帮助患者改善社交技能和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管理,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